【健康科普】 揭开“甜蜜杀手”的面纱—糖尿病
发布时间:09月22日 11:31 浏览:184次

许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困惑:明明不怎么喝奶茶、不吃甜食,日常生活习惯也自觉良好,为什么最终还是被诊断为糖尿病?事实上,糖尿病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交织的复杂过程,其中有两大关键因素常被忽略。
1“隐形糖”:不甜,却是血糖的“推手”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尝起来甜的食物才含糖,却忽略了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隐形糖”。研究表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会显著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我们日常摄入的米饭、面条、馒头等精制谷物,虽然口感并不甜,但富含淀粉。唾液和肠道中的淀粉酶会将其迅速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引起血糖快速上升。
这一过程不断重复,使得胰岛β细胞必须持续高负荷工作,分泌大量胰岛素来降低血糖。长期如此,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可能下降,出现“胰岛素抵抗”,而胰岛功能本身也可能逐渐衰竭,最终导致血糖失控。因此,预防糖尿病不能仅仅回避甜食,还需合理控制主食总量与质量。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建议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GI)的碳水化合物,增加非淀粉类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精加工谷物占比。

2腹型肥胖:看不见的“代谢杀手”
除了饮食结构,体型尤其是腰围,也是糖尿病风险的重要指示。腹型肥胖(即内脏脂肪堆积)会显著增加胰岛素抵抗和代谢异常的风险。判断标准一般为:男性腰围 ≥ 90 cm,女性腰围 ≥ 85 cm。过多的腹部脂肪会影响胰岛素信号传递,进一步引发高胰岛素血症和糖代谢障碍。因此,即使不常吃甜食,但腰围超标的人群仍属于高风险群体。
3遗传背景:不可忽视的“家族印记”
糖尿病还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如果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个体患病风险将显著增高。基因背景使我们更需警惕,并在生活方式上提早进行科学干预。
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
01
调整饮食结构
控制总碳水化合物摄入,优先选择低GI食物,多吃蔬菜、全谷类和膳食纤维。
02
坚持体育锻炼
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时心率达到储备心率的40%–59%(感觉微微喘气但仍能交谈),每周锻炼不少于3天,间隔不超过2天。
03
管理体重与腰围
将BMI和腰围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一环。
糖尿病并非只是“吃糖太多”的后果,而是饮食、运动、体重、遗传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念,才能真正远离这一“甜蜜杀手”。
—END— 监制:吴超 吴帅 信息来源:内分泌综合科 汪晓燕 吴海燕 编辑:宣传部
[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