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不愈,竟是异物在肺里“藏”得太深!
发布时间:10月13日 09:33 浏览:25次
近日,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董健副院长、协和医院苏远教授的指导下,成功救治了一例极为特殊的高龄气道异物患者。
迷雾重重的“完全阻塞”
患者因进食鱼类及坚果后误吸,出现长达三个月的顽固性咳嗽与胸痛。起病初期去医院门诊就诊,确实取出了一根小鱼刺,咳嗽咽痛明显好转,大家以为没事了。但奇怪的是,老伯伯之后的咳嗽、胸痛症状一直没有完全缓解。直到三个月后,他因持续咳嗽不适并逐渐加重来我院呼吸科就诊,门诊CT筛查发现肺上有个“阴影”(占位性病变,不排除肿瘤可能),于是家属怀着忐忑的心情办理了入院。

患者于8月30日转入呼吸科后,增强CT再次提示右下肺支气管完全阻塞,性质待查,肿瘤不能排除。面对这一疑难病例,董健副院长组织了病例讨论。他指出,此类患者有误吸病史,同时存在长期吸烟的情况,肿瘤及异物均不能排除,具体需要支气管镜下诊断明确,需要制定两套诊疗方案。如果是长期嵌顿的异物,其核心挑战在于坏死物和肉芽组织已完全封堵管腔,导致常规内镜下无法窥见异物本体。盲目的钳取不仅无法触及核心异物,反而极易引发大出血或异物推移至更远端气道,如果异物镶嵌在气道内,取出时还可能会导致大出血。
手术当天,镜下诊断发现罪魁祸首就是误吸的异物---混合的骨头和坚果仁,协和医院苏远教授与协和江北医院呼吸介入组团队成员尹新洁副主任医师、黄炜祺主治医师精准地制定了 “分步走,先清障,后取物” 的个性化手术方案,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胸外科田学涛主任全天待命,随时手术应对可能出现的大出血情况。
镜下攻坚:策略的完美执行
第一步
冷冻冻取术“开路清障”
首要目标是利用冷冻技术的粘附性,安全、完整地清除表面所有坏死组织和部分肉芽组织,为第二步骤创造一个清晰的手术视野和操作通道。
第二步
活检钳“精准取核”
在异物本体完全暴露后,再换用活检钳等工具,精准夹取并完整取出核心异物。
整个手术流程清晰,策略明确,完美规避了风险。患者术中几无出血,术后困扰数月之久的咳嗽与胸痛症状即刻完全消失,疗效立竿见影。
告知老年朋友们注意:
1. 误吸风险高: 老年人因吞咽功能减退、反应稍慢,在进食鱼类(带刺)、坚果、汤圆、糍粑等食物时,极易发生“误吸”(即食物误入气管)。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危险的现象。
2. 症状不简单: 误吸后,并非所有异物都能在喉部被发现。一些小的、尖锐的或碎片状的异物会直接掉入更深的气管或支气管,初期可能只有呛咳,后期则表现为长期的慢性咳嗽、咳痰、胸闷甚至胸痛,极易被误认为是“慢性支气管炎”或“感冒后咳嗽”。
3. 隐匿性强: 就像案例中的老伯伯,即使取出了部分异物(鱼刺),也可能有“漏网之鱼”(坚果碎)进入更深的地方。异物被身体组织包裹,形成“肉芽”,在CT上看起来很像肿瘤或占位性病变,造成误诊。
4. 及时就医是关键: 如果您或家人有明确的误吸史(吃东西呛到),并且咳嗽超过2周仍不缓解,千万不要简单当成普通咳嗽。一定要及时到呼吸内科或胸外科就诊,并务必告诉医生您曾经呛咳的这个重要细节!
5. 现代医疗技术可靠: 现在的电子支气管镜技术非常成熟,就像“肺部侦探”,能直接看清里面的情况。冷冻取异物等技术微创、安全、效果好,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利器。
温馨提示
· 细嚼慢咽: 吃饭时专心,小口进食,充分咀嚼。
· 食不言: 避免边吃边说话大笑,减少呛咳风险。
· 选对食物: 对于吞咽功能不好的老人,尽量选择软烂、无骨无刺的食物,坚果可磨成粉食用。
· 警惕信号: 一旦发生呛咳且症状持续,务必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排查。
—END— 监制:吴超 吴帅 信息来源: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黄炜祺 编辑:宣传部
[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