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享有肾脏健康—我院开展肾脏病日义诊活动
发布时间:03月18日 09:06 浏览:9241次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近年来肾脏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但群众知晓率较低。为进一步普及肾脏病防治知识,提高人们对肾脏疾病的认知和重视,3月14日上午,我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在门诊一楼大厅开展了“世界肾脏日”健康义诊活动。
活动现场,肾内科张兵主任及其科室骨干现场坐诊。活动通过专家义诊、免费测尿酸、免费量血压、发放知识手册等方式,吸引了许多患者前来咨询及就诊。医护人员热情耐心地为每一位前来咨询的患者提供免费看诊,提出适宜的诊疗方案、专业的用药指导,普及肾脏疾病相关科普知识,给予一些饮食、作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让群众对肾脏病有更清晰的认识,做到更好地预防和治疗。
通过本次义诊活动,希望把肾脏病防治知识用最便捷的医疗服务带给广大百姓,引起大家对肾脏疾病的重视,提高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据肾内科张兵主任介绍,目前全球约有8.5亿的肾病患者。慢性肾脏病每年可导致至少240万人死亡,是目前全球死亡率中排第11的疾病。我国现在的尿毒症患者达150多万,每年还以12-15万新增尿毒症患者的趋势上升。
每年3月的第二个星期四为“世界肾脏病日”,今年肾脏病日的主题为“人人享有肾脏健康”,旨在呼吁全民健康覆盖,以预防和早期治疗肾脏疾病。那么,如何呵护肾脏健康呢?遵循以下8项黄金法则,可以明显降低患肾病的风险。
保持健康和活跃
生活作息规律,锻炼身体,培养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参与慢跑、游泳、骑行、散步等活动,也可以练习冥想、瑜伽等来保持健康的心态,保证肾脏的健康。
监测血糖
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损害原因。糖尿病肾病比其他肾脏疾病的治疗更加棘手,因此及时防治对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意义重大。定期监测血糖,及时就医,避免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监测血压
目前全国已有约超3.3亿高血压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肾脏就会出现缺血性病变,肾脏功能就会受到损害,甚至发展到尿毒症。一旦出现头晕头痛或夜尿增多等情况,一定要监测血压,并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健康饮食,保持体重
选取新鲜健康食品,如蔬菜、水果、鱼、坚果、瘦肉等,避免垃圾食品。注意规律进食,根据健康体重水平表,将体重保持在最高体重范围之内,保持肾脏健康。
此外,成人食盐摄取量每日每天保持在6g左右,过量将对高血压、肾脏病等影响巨大。饮食方面注意晚放盐,放点醋,少放糖、限制含盐食品配料等,如果已经有肾脏疾病,需谨慎使用低钠调味品。
保持健康的水分摄取量
每日成年人入水量大约为2500毫升,摄入水量的多少一般应与人体每日排出水量平衡。出水量一般由以下组成:1500ml(成人每日平均尿量)+800ml(皮肤和呼吸道排出)+100~200ml(粪便)=2500ml。每日饮食中含水约1000ml,因此除吃饭外,还需要喝1500毫升左右的水,如果每杯水以200ml计算,大约6~8杯水才能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不要吸烟
研究表明,香烟中尼古丁可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可改变肾小管功能,尿量增加,加速慢性肾脏疾病恶化;另外,吸烟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均有影响,可间接导致肾脏病情恶化,吸烟史越久,肾损害亦越严重。
不要定时服用非处方药物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达250万,作为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之一,肾脏受到药物损伤的机会大幅增加。因此,平时要尽量少服用非处方药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并时时关注尿的变化。
及时检查肾功能
肾功能的异常,尤其是慢性肾损伤,常常没有自觉症状,需要进行抽血检查。如果小便出现持久、细小泡沫,或者尿色变化,尿量过多或过少,夜尿增多,水肿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肾内科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北医院肾病内科成立于2012年,是蔡甸区肾病内科领域最大的临床、科研、教学基地。分为肾病病房、血液净化中心及腹膜透析中心等。经过肾病内科团队不断努力,目前已成为基础扎实、梯队健全、专科设置合理、整体实力强、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学科。肾病内科有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临床医疗、血液净化及护理队伍,技术力量雄厚,现有专科医生9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6人;血液净化专科护士20余名,专职腹透护士1名。
肾病内科病房现有病床25张,主要开展肾病科范围内各种常见病及疑难病的诊治;同时熟练完成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血管通路的各种介入治疗等多种手术。血液净化中心拥有世界先进各型血透机54台,床边透析机2台,年均完成各种血液净化治疗2万余人次,每年均以优异成绩通过各级各类质控检查,保有血透病人数及血透质量居全市前列。腹膜透析中心能开展腹膜透析换管、腹膜平衡试验及腹膜透析急慢性并发症的防治等诊疗工作。
门诊二楼肾内科 咨询电话:84918039
—END— 监制:吴超 吴帅 信息来源:肾内科 编辑:宣传部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江北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