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疼药别瞎吃!教你正确用药,远离伤身风险
发布时间:11月10日 09:55 浏览:393次
作为每个人一生中体验最早、最多的主观内在感觉——“疼痛”,是人类经常遇见的问题。这是身体发出的 “警示信号”,可能源于感冒发烧后的头痛、关节炎引发的关节痛,也可能是术后恢复期的创口痛,还有癌症晚期引发的疼痛。在缓解疼痛时,止疼药成为许多人的选择,但不少人存在 “随便吃、过量吃、长期吃” 的误区,不仅可能影响止痛效果,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今天,我们就来系统科普止疼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帮你避开用药陷阱。

一、止疼药不是 “万能药”
先搞懂分类再选择
止疼药并非单一品种,而是根据作用机制和适用场景分为不同类型,盲目选用可能 “不对症”,甚至延误病情。目前常见的止疼药主要有以下三类:
1、非甾体抗炎药
日常疼痛的 “首选”,但要避开胃肠道风险。
这类药物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止疼药,比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双氯芬酸等,不仅能缓解疼痛,还能对抗炎症和退烧,适合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痛经以及感冒发烧引起的疼痛。
不过,使用这类药物有两个关键注意点:一是避免 “叠加用药”。很多复方感冒药(如某些复方氨酚烷胺片)中已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若同时服用单独的对乙酰氨基酚片,容易导致剂量超标,增加肝损伤风险;二是关注胃肠道刺激。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药物可能损伤胃黏膜,有胃溃疡、胃炎的人群需谨慎使用,建议在饭后服用,或选择肠溶片、缓释片减少刺激,长期使用需遵医嘱搭配胃黏膜保护剂。

2、阿片类药物
强效止痛但需 “严格管控”,切勿滥用。
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等都属于阿片类药物,止痛效果极强,主要用于癌症晚期疼痛、术后重度疼痛等 “剧烈疼痛” 场景。这类药物属于国家严格管控的麻醉药品,具有成瘾性,必须凭医生处方使用,且需严格按照剂量和疗程服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普通疼痛(如头痛、牙痛)绝对不能使用阿片类药物,即使是符合使用场景,也需定期复诊,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产生药物依赖。
3、辅助性止疼药
不直接 “止疼”,却能帮上大忙
有些药物本身不是专门的止疼药,但在特定疼痛场景下能起到辅助止痛的作用,比如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可用于缓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等慢性神经痛;抗癫痫药(如加巴喷丁)也能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这类药物的使用更需严格遵医嘱,医生会根据疼痛类型、患者身体状况综合判断是否适用,不可自行购买服用。
二、避开 6 个用药误区
安全才能有效止痛

很多人在使用止疼药时,容易陷入 “想快点止痛就多吃、疼了就吃” 的误区,反而给身体带来负担。以下 6 个常见误区,一定要警惕:
误区 1:疼了就吃,不找疼痛原因
疼痛只是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感冒、胃炎、关节炎甚至更严重的疾病(如癌症、心梗)。如果一疼就吃止疼药,可能会掩盖真实病情,延误诊断和治疗。比如,心梗引起的胸痛若被止疼药暂时缓解,可能会错过最佳抢救时间。正确的做法是:出现疼痛后,先明确疼痛原因(必要时就医检查),再根据病因选择是否使用止疼药。
误区 2:剂量越大,止痛越快
止疼药的剂量有明确的安全范围,超过剂量不仅不会增强止痛效果,还会增加副作用风险。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成人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2 克(约 4 片 500 毫克规格),过量服用会导致急性肝损伤,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布洛芬过量则可能引发肾损伤或胃肠道出血。服用时务必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的剂量服用,不可随意加量。
误区 3:长期吃止疼药没什么大问题
除了阿片类药物的成瘾性,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也会带来健康风险:比如长期服用布洛芬可能导致慢性肾病、胃溃疡;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如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如果需要长期使用止疼药(如慢性关节炎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种类、调整剂量,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如肝肾功能、胃镜检查),监测药物副作用。

误区 4:不同止疼药一起吃效果更好
很多人认为 “多种止疼药叠加吃,止痛效果更强”,但实际上,不同类型的止疼药联用可能会增加副作用风险,且不一定能提升止痛效果。比如非甾体抗炎药之间(如布洛芬 + 阿司匹林)联用,会显著增加胃肠道损伤和肾损伤的概率;非甾体抗炎药与阿片类药物联用虽可能增强止痛效果,但需医生严格计算剂量,不可自行搭配。
误区 5:儿童、老人和成人
用药剂量一样
儿童和老人的身体机能与成人不同,用药剂量需要特别调整。比如儿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需根据体重计算剂量(而非年龄),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肝损伤;老人肝肾功能衰退,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下降,使用止疼药时需适当减量,且更容易出现胃肠道副作用,建议选择对胃肠道刺激小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误区 6:中药止疼药没副作用
可以放心吃
很多人认为中药止疼药(如某些含乌头碱的中成药)“天然无副作用”,但实际上,部分中药止疼药若使用不当,同样会带来风险。比如乌头碱类药物过量会导致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含马钱子的中药过量会引起抽搐、惊厥。使用中药止疼药也需遵医嘱,不可自行加大剂量或长期服用。
三、选药后必做的 2 件事
确保安全有效

选对止疼药后,做好以下 2 件事,能进一步提升止痛效果,减少副作用:
1.按 “说明书或医嘱” 规范服用:不要随意加量或延长用药时间 —— 普通疼痛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不超过 3 天,若 3 天后疼痛未缓解,需及时就医;慢性疼痛长期用药,需每 1-2 个月复诊一次,由医生调整方案。
2.观察 “身体反应”,出现不适立即停药:服用止疼药后,若出现皮疹、瘙痒(过敏反应)、胃痛、黑便(消化道出血)、尿量减少(肾损伤)等症状,需立即停药并就医,避免副作用加重。
止疼药是缓解疼痛的 “好帮手”,但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才能在有效止痛的同时,保护身体健康。记住:不盲目用药、不滥用药物、遵医嘱用药,才是正确的止痛方式。如果对止疼药的使用有疑问,或疼痛持续不缓解,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让专业人士为你提供指导,才是最安全的选择。
—END— 监制:吴超 吴帅 信息来源:药学部陶珊珊 编辑:宣传部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